本刊首頁 | 校友電子報 | 校友會 | 藥學系 | 景康基金會 | 北美校友會 創刊號 2006.10.04 發刊  
 
藥學系專區

新任教師介紹

沈雅敬 教授

William Fenical與作者在Okinawa,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rine Natural Product
<<William Fenical與作者在Okinawa,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rine Natural Product>>

    我是民國67年進台大藥學碩士班就讀,跟著陳春雄教授做“抗癌植物台灣山澤蘭活性成分研究”,民國72年博士班成立,我再度進來實驗室做“生物活性Iridoid配醣體之研究”。記得當時系上的核磁共振儀是60 MHz的,做研究不能光靠NMR,天然物需要做化學反應來幫助結構的解析。76年獲得藥學博士學位,當時陳瓊雪老師在英國進修,她的生藥學藥用植物型態與分類課程就由我來上,我的職位是講師。一年半後,我升等為副教授,她回來了,我本來是預定拿到學位,就出國進行博士後研究,當時我對北卡羅萊納藥學院李國雄院士的抗腫瘤天然藥物研究,以及UCSD Scripps Oceanography William Fenical教授進行的海洋天然物都很感興趣,因此在我得知他們很歡迎我去時,我就答應了,再加上當時系上並沒有多餘的缺,我就寫一封信辭職了。我並不會在乎職位的有無,雖然當時教育部是讓我用公職自費出去的,但是只有一年,我已計畫至少三年留在美國。記得當時李水盛教授他剛從Ohio大學回來約二年,他也建議我出國學高解析NMRMS的操作,對天然物研究很有幫助,我至今還很感謝他的睿智與最佳建言,事實上,他也是我的學長,過去我們都是陳春雄老師實驗室的學生。

 

    我實在很慶幸自己求學過程中相當順利,碰到陳春雄、李國雄以及W. Fenical三位導師,他們不但學問好、研究棒,每位都有學者的風範,令人景仰與佩服。

 

    我在美國的日子過得相當充實,碰到一些各國學者,了解他們的個性、想法和國民特質,教授通常比較忙,常常出國,實驗室大都是來自日本與大陸的學者與研究生,而W. Fenical實驗室卻是美、英、義、德與韓國人,甚少有中國人,且每月都要報告一次,當然他們的研究方向完全不同,教授較重視中草藥及天然藥物化學,而Fenical除海洋無脊椎動物及藻類天然物外,他特別重視海洋微生物的研究,這是一個比較難突破的課題,然一旦發現了新骨架活性化合物,不但可以申請到專利,發表的文章SCI分數也會較高。這方面我一共做了26株海洋微生物的代謝產物,得到一個專利與一篇JACS文章,Dr. Fenical後來將Cyclomarins的專利賣給了一家公司,這時我已經回到南台灣了。

 

    原先1989年我計劃將台灣紅豆杉木材帶去李教授實驗室去做,但他接受吳天賞教授的建議帶了景天科Kalanchoi萃取物去,台灣紅豆杉的研究我並沒有忘記,於是1993年開始在西子灣中山大學海資系默默地進行,起初我買了4公斤紅豆杉根,運氣很好,發現兩個新Taxoids發表在J.N.P.雜誌。隨後,我又買了90公斤,深入的分離與分析,得到數十個新化合物,共發表10來篇於SCI雜誌,其中在1997Phytochemistry的一篇被引用最多次,得到1999ISI經典引文獎。在海洋資源系,我選擇海洋無脊椎生物的天然物進行研究,台灣海洋天然物過去甚少有人去研發,加上我在Fenical實驗室時,看到隔壁的John. Fankner博士現已因心臟病開刀去世做出很多自西太平洋的海綿天然物,結構相當奇特、優美,我於是選擇了台灣產的海綿作為「開工」的研究材料。海綿算是一種污著生物,他們以過濾微生物為食,也與微生物共生,因此許多海綿的天然物與微生物代謝物關係密切,有些亦容易變質,這是因為分離、純化的過程中,在空氣或矽膠中容易氧化所致。海洋生物的採集較困難,我每年都必須出海幾次,有時浪大危險,相當辛苦,耗費很多時間與費用,包括租船費、採集費、出差費等,投資不少,但並不是每次帶回的材料都能「挖到寶藏」。相較於此,陸地的中草藥投資報酬率應較高,這是我的研究不能離開中草藥領域的原因之

        我對中草藥天然物的研究興趣,應來自大的時候,因我喜歡認識植物,常逢假日就爬山藥,許多不懂的植物,我會將它們作成標本,然後請教高木材先生今年初過世,去年我見了他最後一面,大二時我們必須修藥用植物學,授課老師就是甘偉松教授,他用寬厚宏亮的聲音念著植物拉丁學名與科名,並叫我們朗誦,也帶我們參觀植物園。

 

    我在大學時利用暑假登玉山、雪山、合歡山,除了爬山、欣賞風景外,我兩手總是帶著塑膠袋,裡面裝著滿滿的不知名的高山植物,回到家總是會將它們製成標本,經常搞到深夜,今日回想起來,那種昔日的傻勁似乎對認識植物與學習生藥學非常有幫助。

    隨著年紀增長與腦子「用則進不用則廢」,許多植物也慢慢地淡忘,需要一點時間來溫習了。因對藥用植物的喜愛,大學時,我花大約一半的時間在讀藥用植物學、「本草綱目」與中國醫藥學史,另一半的時間在讀有機化學、生藥學、藥物化學與藥理學等相關的科目。本草綱目博大精深,看似怪誕,背後卻也隱藏不少真理,目前世界上已有八十多種版本,個人一生如能透徹研究「本草綱目」,也算沒有白活了。我離這個目標尚遠,仍須努力。不過我有個理想,可與大家一同來分享,那就是將來有機會到湖北李時珍故鄉探訪,憑弔一番,走一走他曾經走過的路線,採一採他當時曾經看到的藥用植物。

 

    大約五年前,我在中山大學海資系任教,慢慢也發現我的研究路途到達了一個瓶頸階段,若是繼續在海洋中混水摸魚下去,可能會使我對中草藥的使命慢慢疏遠,若說「海味」與「山珍」都能兼顧,藥學系應是我最佳的去處,然它也是我的原始出生地。感謝系上老師們給我這個機會,我就像一隻小鮭魚歷經17溯著溪流回來了,其實應該說承蒙系上各位老師的厚愛與提拔,尤其是陳主委基旺與李主任水盛各方面的協助,才能順利來系上任教。好好的教學與研究應是我未來的主要任務,承先啟後,傳道、授業、解惑是我們的責任。至於我在系上要開的課,應是藥用植物學、中藥概論、天然物化學、儀器分析、海洋天然藥物等相關的課程,同學們可以留意一下。

 

    飲水思源,未來我想應該為學校及院系多作點什麼事,而會少去想學校或院系能給我什麼資助,我不能說什麼都不需要,基本的研究設備、人力與環境就夠了,大家都是如此。身為藥學系的份子,我們的目標之將是製造較無毒性的藥物,造福全人類,賺了錢,當效法系友許照惠博士,樂善好施、慷慨解囊,讓藥學院大樓能永續經營下去,讓我國的藥學事業能發揚光大。

作者在廣州參觀時留影
<<作者在廣州參觀時留影>>
 
   
 
本刊物為臺大藥學校友會電子報,歡迎至臺大電子報系統訂閱
臺大藥學校友會版權所有 建議使用IE 6.0以上,解析度1024X768